皕,孵化

来美国第200日。

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慨。

今天的课上有ASU的学者Linda Essig(blog / twitter)来讲她正在写的论文,关于arts incubator。下课和朋友说了半天,回家又和妈妈讲了很多,准备再去找唐唐聊个天——关于孵化器。

这应该是一个还蛮新的词,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还是因为豌豆荚。不知道具体是怎么说的了,当时的说法好像是豌豆荚正是脱胎于孵化器。观念里,孵化器就是独属于信息产业的一种模式,年轻人在轻松而inspiring的环境里,压力都是出于自己想要变得更好的内心,全身心的去创造一点什么东西。

美国这边的孵化器不管怎么说都比国内要做得更完善一点吧,毕竟这个概念就是从这里而来。至于arts incubator的概念,却也是很最近才出现的话题。我琢磨了很久才想清楚究竟什么算得上是arts incubator——大概吧,就是一个扶持艺术家鼓励艺术创作的机构。像NEA这种提供endowment的机构只是在资金上给予帮助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孵化器,真的孵化器除了金钱之外,还有丰富的人脉资源。

IUB所在的这个小镇里有一个很传奇的艺术机构,叫BPP(Bloomington Playwrights Project),应该就是一个艺术孵化器。每年选拔资助剧作家们创作新话剧,数量能达到六七部。但是据在BPP实习过的Mystique说,就算是这么有名的地方机构,全职的员工也只有3个,其余的都是兼职和志愿者。所以大概这也正是Linda说的,艺术孵化器企业的规模都很小——除了NEW INC。

NEW INC是课上Ashley提出的,说是美国第一个隶属于美术馆(大机构)的艺术孵化器,网站上写的也是“the first museum-led incubator”。我却是比较震惊,总觉得这种扶持艺术创新的事肯定都是会有大的艺术机构来牵头的,却没想到并不是。看了下他们的program,办公室环境和workshop等等等等的让我想到北京的后浪出版社,拍电影班什么的,不过人家好像是要收学费。

NEW INC隶属的美术馆叫New Museum,在纽约,这次春假一定要去看一眼。

这么想来,孵化器好像还是更适合学校的环境。像大学里的创业中心其实都是孵化器啊,像万有青年烩那种的也肯定是(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继续了)——总之都是青年青年青年。但是艺术呢?着眼于青年,也还要放眼世界吧。

一直都很想做青年计划,但是在国内要怎样才能做好呢——没有盈利模式,在做不了非盈利的中国怎么能有人愿意投资你。大概只有上点名时间的那群理想主义傻瓜。

好想回去把青春全都奋斗掉。